close
  • 只要是人,都喜歡聽好話
  • 這不是我的職權
  • 我相信我的部屬,應該要充份授權
  • 主管好大喜功,不切實際
  • 在不斷加注的過程中,風險超出你能承受的範圍

慈禧太后型的主管




七零年代中期,百事可樂在電視上播放了一系列『百事可樂的挑戰』廣告,在廣告裡面,你會看到一堆人對兩種沒有標明品牌名稱的可樂來進行口味的比較,測試結果指出,喜歡百事可樂的人,跟喜歡可口可樂的人,比例差不多是三比二。

這樣的廣告,對於當時居於軟性飲料龍頭的可口可樂,當然是蠻丟臉的。可口可樂一向是以喝完可口可樂之後,你就會歸屬於一個美好的世界來當做廣告訴求。遇到這種比較性的廣告,他們實在是束手無策。這就很像是你到了野外肚子很痛時想要上廁所,到了一間唯一的廁所,可是門一打開,哇,這居然是全世界最骯髒的一間廁所。前人剛剛留下他的紀念物,旁邊飛舞著不曉得剛剛沾惹些什麼髒東西的蒼蠅。你想要離開,可是肚子裡面的黃金先生告訴你,他們已經打開機艙口準備要跳傘了。

可口可樂的領導階層,有沒有這麼苦惱我是不知道,不過當時這些廣告,對他們來說,就跟廁所裡面的蒼蠅一樣,你雖然看了覺得很噁心,you still have to live with that. 這對他們當然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。在他們的印象裡面,可口可樂應該是全世界最好喝的飲料呀,如果口味輸給了百事可樂,那是不是該改良口味?

改變可口可樂的口味?!這在可口可樂公司裡面,等於是在天主教的教會裡面,高喊要把所有聖經燒掉一樣的褻瀆。不過,想要賺錢賺到爆的商人,還是大膽地開始了這些研究計畫。

西元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三日,可口可樂公司為了迎戰百事可樂所舉辦的可樂口味測試廣告,決定正式推出新口味的可口可樂。在推出之前,董事長古茲維塔 (Roberto Goizueta)信心滿滿。畢竟經過十九萬次不標明品牌的口味測試中,55%的人比教喜歡新可樂。他相信,新可樂一定會在市場造成轟動。這是有史以來最有把握的一次活動。他終於可以獲得貨真價實口味第一的可樂了。

孰料新可口可樂上市之後,批評抗議的聲浪,如排山倒海而來。喜愛老可口可樂的群眾們開始發動各式各樣的抗議活動,各個媒體對可口可樂公司進行不斷的批評,喜愛可口可樂的群眾們開始屯積原有的可口可樂,並且在各個地方發表他們對於可口可樂的回憶。對於喜歡可口可樂的人來說,重要的不是單純口味這件事,而是可口可樂所伴隨著的成長記憶。畢竟,每個人都被廣告洗腦洗那麼久了,可口可樂已經自動與對於舊事物的優美回憶緊緊地纏繞在一起了,現在這個古巴過來的移民居然要把可口可樂廢掉?鄉親呀,這還有王法嗎?

也許只有在美國,一個飲料改變配方才會不斷地佔據媒體的版面。不過抗議聲浪不只來自媒體,還有各地的通路與裝瓶廠,通通都反映了想要恢復原有配方的心聲,古茲維塔與他長期的夥伴啟歐夫(Donald R. Keough),面對這樣的處境,原本期望壓力會在大家喜愛上新口味後平息。沒料到新口味也因此被消費者宣判了死刑。消費者根本就把新可樂當做出氣筒。不需要太大的大腦,沒有多久的時間,他們就決定重新生產老配方。所以市場上,重新擁有了古典可口可樂(Classic coke)。從停產到恢復生產,前後不到三個月。

這段有名的歷史,行銷的書上都稱為,行銷史上的世紀大謬誤。不過因為推出了古典可口可樂之後,反倒吸引可口可樂迷哥迷姐大團結,化危機與轉機,新可樂加古典可樂加起來反倒佔據超高市佔率。所以也有人懷疑他們是天縱英明,故意策劃這麼驚人的行動。

他們到底有沒有那麼聰明倒是看不太出來,不過後來古茲維塔與啟歐夫在經歷了新可口可樂事件之後,倒是表現非凡。將可口可樂公司經營的有聲有色。對他來說,在他從大老闆手上真正的掌權後沒多久就捅出這麼大的漏子,可能反倒是一件好事。

軟體專案管理最常遇到,最難以處理的,都是一些與技術無關的問題。真正因為技術難題造成的瓶頸不是沒有,不過比例上並不高。大多數的問題都是管理問題。錯誤的決策,錯誤的管理方式,常常是造成專案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因素。

而在管理問題裡面,隨著大家對專案管理日益重視,跟開發流程有關的問題,包含各項專案開發的步驟應該要怎麼進行,每個步驟應該要產生那些文件,文件要怎麼進行版本控制,怎麼進行建構管理(configuration management),專案開發與管理工具要怎麼運用,這些比較偏向技術面的理論,瞭解的人就越來越多了。很多原本不知道要追蹤defect (開發時所遇到的問題)的人,也從實戰中,慢慢體會應該要這樣做比較有效率了。

然而,有很多問題的根源,是導源於錯誤的認知以及心態想法上的誤解。這部份所造成的問題,影響就會非常深遠。遇到這種情況,我們通常就以『專案管理沒有做好』,這樣子一句話帶過去,以致於相同的錯誤,其實不斷地在發生。如果你沒有仔細推敲事情背後所發生的原因,以及借重前人所留下來的經驗,歷史就會不斷地重演。

就拿可口可樂的例子來說好了。他們在事前做了很多可行性分析,在產品開發的時候,也遵循了很完整的流程。在上市之前,也做了大規模的市場調查。照理說,一切應該就會如古茲維塔所預測的一樣,產品大賣特賣才對。

做了這麼萬全的準備,然而市場為何全然不符合預期呢?一直等到他們進行事後檢討時,才發現他們在進行消費者調查的時候,刻意迴避了如果可口可樂要換口味的話,會發生什麼樣的影響。雖然在消費者調查時,一旦碰觸到這個主題,大家的反應都很激動。也就是說在進行決策的時候,刻意忽略了對他們不利的因素。
我記得我曾經參與過幾個讓公司賠的很慘的軟體專案,剛開始好不容易殺出一條血路,把案子拿到手的時候,老闆一開始都是龍心大悅,業務部門還會設宴慶祝,想說如果這個案子做的很好,就可以幫公司賺進多少錢,大家就可以領獎金領到爆。當然,通常在歡樂的背後,總會有一些人提出智慧的警語,不過這些話通常就被人認為是唱衰公司而已。

等到做到一半,發現原先估計太樂觀時,通常就會有人想要扮演救世主或者救難者的角色。他會開始跳進去,想要把時間拉回到原有的規劃當中。不管原有的計畫有多不合理,通常會讓我們更頭痛的問題在於,跳進去的人,會提出更加膽大包天的計畫,以趕上進度。凡是聽到的人都會為他的勇氣或是無知感到萬分的驚佩。老闆聽到有人要跳入火坑來救世,當然就會讚許有佳。因為這表示老闆還有機會可以把這個燙手山芋給處理掉。

原先提出警訊的人,可能會再次拉警報,不過在這種氣氛下,已經溺水的人其實就很想抓著一塊大木頭,這些話當然是聽不進去,他反過來會認為你只是在旁邊冷嘲熱諷。

等到再過一陣子,通常趕工的結果只會讓事情惡化,忽略科學原理的作為只會讓它越來越糟,接著就會墜入萬劫不復之地,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,這個時候才要做損害控制,其實時間點上來說,都已經是為時已晚了。老闆這個時候通常就是:『事已至此,我們也無法苛責他,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。反正他已經努力過了,還是沒辦法。我們就來看怎麼樣解決吧。』

在專案管理的世界裡,類似的故事比比皆是。通常,想要拯救大家的人,出發點都還是全然的善意,可是為什麼會有一個完全與他預期相反的結果?為什麼相信了他的說法,相信了他的善意,老闆也願意授權,可是專案到後來還是死得很難看?公司沒有賺到應有的利潤,反倒賠到脫褲子?這裡面的問題倒底在那裡?所有的這些主管,到底應該要負擔什麼樣的責任?我們又要如何預防類似的情節不斷地在公司裡面出現?

特別是當你在一個組織裡面待久了,你會發現,模式近似的事情,會不斷地重演。這並不是因為所有的專案都是這個樣子的,而是因為這些應該要負責的主管,一直都是沿襲著既有相同的觀念在進行管理。如此一來,相同的場景,就會在不同的專案中,不斷重複的出現。

那這些帶往專案走向失敗,就像慈禧太后一樣的主管,到底是為了什麼原因才會發生這樣的後果呢?或許我們可以從以往的歷史上找到一些借鏡。

高處不勝寒

從歷史上看來,如果你官太小,捅出來的漏子可能不過就是從捷運工程裡面搬點錢回家,害執政黨失去政權而已。當你越聰明,做的官越大,越有可能捅出別人沒辦法收拾的漏子。像是拿破崙決定遠征俄國,宮廷內鬥大內高手慈禧太后引進義和團,希特勒決定攻打俄國。

為什麼這麼多絕世梟雄,會做出這些讓他們萬劫不復的決策?這其實在歷史上也一直是個很有趣的歷史問題。當我們回過頭來看,公司的經營常常也是如此。像是IBM原本是個人電腦市場的霸主,後來卻在這個市場上節節敗退,不管是軟體、硬體,通通都喪失了市場龍頭的機會。

當一個人提出了一個誇張又不切實際的project plan,為什麼公司裡面沒有監督、制衡的力量?公司的內部管理與控制出了什麼問題,為什麼會聽信這種荒誕不經的言論?如果有人提出了很誇張的計畫,根本就不可能達成,為什麼該喊停的人從來都沒有喊停呢?我嘗試著做出比較合理的推論。可能的原因包括:

  • 只要是人,都喜歡聽好話
  • 這不是我的職權
  • 我相信我的部屬,應該要充份授權
  • 主管好大喜功,不切實際
  • 在不斷加注的過程中,風險超出你能承受的範圍

只要是人,都喜歡聽好話

吉娜跪伏在地:啟稟英明神武聖天子。陛下對於微臣的計畫還有問題嗎?

皇帝:朕是覺得開發經費一千萬,有點太多。把它壓到八百萬吧。

吉娜:啟奏陛下,如果這個案子做成功,將可以為公司帶來上億元的獲利。微臣當然會樽節支出,量入為出。不過如果花費過於精簡,微臣惟恐無法迅速攻佔市場,如此一來,恐怕就得不償失了。

皇帝:你真的確定我們可以賺上一億?朕才剛要提,你們的市場預估是不是太過樂觀了呢。

吉娜:聖上聖明,根據微臣所做的市場分析,加上聖上高瞻遠矚的英明領導之下,公司所組成的偉大團隊,當然是無堅不摧,一定可以讓對手招架無力。現在最欠缺的,是聖上的支持與祝福。

皇帝:既然你這麼有信心,那就如卿所奏,開發經費就給你一千萬。跪安吧。

御史大夫呂掏聽完,連忙跪伏在地:微臣斗膽啟奏聖上,這個專案微臣看來風險太高了,去年我們也接了一個這樣的案子,結果原先估計會有上億的收入,結果收入不到兩百萬,原本估計要花一千萬,結果後來總共花了五千萬。微臣記得當時也曾提醒皇上,不過那時皇上並沒有聽微臣的忠言。良藥苦口而利於病,忠言逆耳而利於行,現在這個案子看來又是歷史重演,請聖上三思呀。

皇帝聞言震怒:大膽奴才,你那壺不開提那壺。這種陳年舊事提他做啥。一天到晚唱衰朝廷,你現在是在指派朕的不是是嗎?你這傢伙,一天到晚還主持call in節目,整天在那邊造謠生事,你以為朕不知道嗎?朕已經忍耐你很久了,來人呀,把御史大夫呂掏即日起革職,發配邊疆,讓他去北海牧羊。

御史大夫呂掏:微臣不敢,微臣不敢,微臣罪該萬死。爾後一定會謹言慎行。皇上開恩,皇上開恩呀。

皇帝:拖他出去。惹人厭的傢伙。那個,吉娜,朕心意已決,你跪安吧。

吉娜磕頭跪拜:微臣謝主隆恩。

只要是人,都喜歡聽好話。實話通常不好聽,而講實話的人如果不懂得修飾,通常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。很多人在職場上都會覺得,我是個一根腸子通到底的人,所以有話直說沒關係。

然而,不管你說的是不是事實,或者你講的話是純粹出自於善意,當你沒有在適當的時候,在適當的場所,

採用適當的措詞,來表達你的想法的話,高階主管可能根本就聽不進去你所講的話。反過來,可能會對你有很不好的印象。因為很多主管,會把你說的忠言,當做是在挑戰他的領導權威。

所謂的門戶開放政策,或是有話直說文化,在每一家大公司都可能會有主管提倡。不過當你大鳴大放之後,等到要打考績的時候,主管會不會不計前嫌地破格提拔你,你應該心裡也會有底了吧。

就是因為人都喜歡聽好話,所以要是有人提出了非常aggressive的大膽計畫,這時候如果沒有人出面踩煞車的話,就有可能一路走向失敗之路。很多公司為了這個因素,也會在內部建立內部控制與提出諫言的緩衝機制。然而,在大多數的狀況下,當主其事者的政治魅力驚人的時候,這些機制都會被扭曲而無法正常運作。

很多主管在進行決策的時候,如果遇到兩方人馬擁有不同的意見,就會期望對話的雙方,儘量把數字量化。這樣在評估結果的時候,就會有比較準確的討論。比如說,這個案子在一年之內完成的機率是95%的信心區間,誤差範圍為5%。預計使用50個人月,花費經費750萬。風險因子是1.2。另外一方可能就會跟你爭辯,有可能最壞的狀況會要三年才做得完,要耗費200個人月,經費要花到3000萬。

經過數字加以包裝之後,本來不切實際的東西,就看起來好像是十分可行而且可信。比如說你問一個專案經理,現在專案進展的怎麼樣了,一個人告訴你,現在還在進行系統分析;另一個告訴你,現在專案已經進行了31.415926%。就大多數的老闆來說,後面這個數字聽起來就好像精確許多。後面這個主管應該專案管理能力就比較強。當你拿到這樣的數字,其實你並沒有辦法知道每個人隱而未現的假設是什麼。也不知道數字背後,到底忽略了多少可能有意義的資料。真相到底是在那裡? 

主管通常大腦也不會比這兩方的人馬好到那裡去。所以很多人在這個時候,會選擇聽好話,然後要那個提出大膽計畫的人,要把各種可能的負面因素也納入考量。反正就是叫你要小心謹慎好好幹,這種答案是不會有錯的。不過在不知不覺之中,大家就都多揹負了一些風險。

除了因為忠言逆耳,很多主管不喜歡他的權威受到挑戰之外,另一個可能的原因,就是人人都閉嘴不談。因為『這不是我的職權』。

這不是我的職權

吉娜剛剛介紹完新產品開發計畫的投影片,韋德完全不敢相信他的眼睛。

吉娜: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問題?

所有與會人員因為投影片所產生的震撼效果太過強烈,腦袋暫時處於當機狀態。

韋德畢竟運動神經比較好,恢復的比較快:明年要賣一億?

吉娜:是呀。你們要不要看我們所做的銷售預估的基礎?基本上是依循賣牛奶少女的理論所推演出來的。我解釋一下這個理論好了。如果少女把頭上這桶牛奶賣掉,她就要去買雞蛋,等到雞蛋長大了,公雞跟母雞再結婚,就會生出更多的雞蛋。有了更多的雞蛋就會生出更多的公雞與母雞,等到她變成養雞大王之後,就可以去買很好看的衣服,這樣她只要穿著這麼名貴的衣服去參加王子的舞會,兩個人就會一見鐘情,從此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。所以我們只要賣出一百套,一套一百萬,就可以賣到一億了。

韋德吞了一口水:這不是我們部門的職掌範圍,不過你真的打算拿這個去給老大看?

吉娜:有什麼不妥嗎?

韋德暗想,吉娜靠著布魯斯那票人,表現一直不錯。讓她栽次大跟頭,這樣專案處的director我就有機會了:沒有呀,看來你們很用心,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有道理。我好像在那邊聽過這個理論?

現代的企業的組織規劃,大多數的假設,都是各部門彼此分工,然後部門與部門之間會互助合作,共同為了追求公司最大的利益為主。然而由於觀點的不同,以及個人利益的考量,部門之間,常常會彼此互相鬥爭,互推工作,彼此搶功,交相攻詰,而非互助合作。

在大公司尤其常見。你想要往上爬,不一定要自己立大功,只要同事都會出點意外,那你就有機會往上高升。身陷亂世之中,沒有野心的人,就會只希望茍全性命於亂世,不求聞達於諸侯。於是當他看到別人的計畫簡直是難以置信時,他可能還是會選擇繼續保持沉默,然後在事後才會在背後竊竊私語。而具有野心的人,搞不好內心就是巴不得你做了個徹底失敗的專案,當然也就會保持緘默啦。

如果你問他:『你為什麼要保持沉默呢?』通常得到的答案,是『這不是我的職權範圍。』

如果以部門分工的角度來看,這當然是對的。因為不歸你管的事,本來你就不應該插手介入。然而有很多公司,就是因為大家都抱持這樣的觀念,所以就會看著幾個莫名其妙的部門,把整個公司搞爛,然後公司不得不走上衰敗之路。

那當你看到路見不平之時,到底要不要拔刀相助呢?其實這就是門藝術了。在職場上有很多事情並沒有標準答案。答案通常會隨著你的地位,你的身份,你們公司的文化,以及當事人的個性有關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這在大多數的公司,在大多數的狀況下,是會成立的。所以不歸你管的事,最好不要插手,對個人來說,這其實是很正確的一件事。

很多公司會想要避免這樣的問題發生,所以會希望有一些跨部門的小組,可以來解決或者是預防這樣的問題。不過這些小組在組織中,不見得可以發揮功用。再加上看法正面樂觀的人所說的話,大家會比較愛聽,所以有些時候,即使有很多人已經發出諫言,主其事的人可能還是會決定大膽冒險的往前衝。特別是發揮諫言的人如果官位不夠大,在很多大公司裡頭,他們的意見簡直就被當做是不存在一般。

而這個時候,要發揮同儕的力量,通常就要透過私人的口語網路來加以擴散與傳播。蠻像是以往皇宮裡面的太監跑去找太后咬耳朵一樣。有些正常管道聽不到的故事,就會沿著這個管道跑到該聽的人耳朵裡。不過這會有用嗎?其實還是要看主其事的人的直屬主管。

所以同儕的力量沒有辦法發揮,這也算是在意料之中的事。此時,最需要研究的,是為什麼他的主管的直接指揮體系,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?這又通常跟所謂的分層負責有關。

我相信我的部屬,應該要充份授權

很多當主管的人都聽過分層負責這件事。如果我下面的每個人都把事情自己就做得很好,那我上班的時候只要上色情網站逛逛,下班的時候去陪陪客戶跑酒家,公司的業績就可以蒸蒸日上,我也可以不斷升官發財了。

所以有蠻多人,都覺得要對部屬授權。這樣一來,要做的事就只剩下領導。只要你指出一個方向,訂出你的期望,後面就不關你的事了。授權看起來的好處是,如果成功了,這當然是我領導有方;如果遇到麻煩了,這就是這個人辦事不力而已。我只要跟著輿論一起來罵他,把他罵到讓大家爽了以後,再把他換掉。以後再看看他到底是不是條忠心的狗。要是他幫我揹黑鍋毫無怨言,那再找機會去補償他。這樣就ok了。

如果一個專案失敗了。看法比較正面的人,可能會覺得自己花錢買到了很寶貴的經驗,下一次應該會更好;不過再怎麼說,公司裡面一定會有一股檢討的聲浪。會想要知道到底錯誤是出現在那裡,到底那個倒楣的人,應該要為這件事扛起責任。下一次,是不是可以避免這樣的事情再度發生。

如果場面一個失控,演變成鬥爭大會,這時就要祭出分層負責原則,它可以讓上面的人在面對壓力的時候,把它巧妙地轉到下屬身上。當你搞獨裁的時候,很多決定就算不是你下的,你也很難規避最後的責任。不過當你實施民主政治時,你只要選對邊站,必要的時候跟著媒體一起罵你的屬下,這樣罪最重不過就是督導不力罷了。況且站在輿論旁邊罵,會宣洩一些不滿者的情緒。

當然啦,即使是獨裁者,要是禍闖大了,偶爾也需要下詔罪己。像是慈禧在八國聯軍後就曾下詔罪己。

基本上推諉三部曲的基本步調是這樣的。

1.我也很遺憾會走到這一步。
2.都是替死鬼部屬XXX的錯,我的錯只是在於太信任他
3.他實在是罪無可赦,我已經把他鞭打一頓了。要是你們要我再打大力一點,請儘管說沒關係。我可以再打他打到你爽為止。

我們可以從跑步市長的一場記者會上面體會一下這門藝術的奧妙。



記者:市長,市長,我們的醫療體系出現這麼嚴重的醫療人球事件,市府目前打算怎麼處理?

市長:這個事件是一個悲慘的個案,我個人深表遺憾。

記者:那官員疏失的部份呢?

市長:這個事件暴露了整個醫療體系的問題(又不是我的錯,我只是比較倒楣罷了。),我已經請我們的衛生局長,儘速檢討並且提出具體改進作為。

記者:那會不會有人負起政治責任?

市長:發生這樣的事,我們都感到相當的遺憾。我個人也感到萬分的痛心。(沒想到被媒體炒到這麼大,實在是讓我感到很遺憾。)按照分層負責的觀念,這件事是第一線的醫療單位出了問題。不過衛生局長,已經向全國人民道歉。他個人也已經口頭向我請辭。我的心情也和大家一樣相當沉重。我對於整個醫療體系,以及我個人,未能在事先預防這種悲劇的發生,感到十分的遺憾與抱歉。(我只是沒有事先預防而已。)所以我已經同意他的辭呈。至於後續的懲處,我們也會迅速組成專案小組來進行調查。(先打一下,要是媒體發表的民調還不滿意,再痛扁他一頓。)我們對於第一線的醫生,到底要負起什麼樣的責任,也會移送檢調繼續後續的調查,一切依法處理…

當然,官不計大小,當你出事時,每個人作法其實都差不多。再看一個總統的例子。



記者:總統,總統,你對於最近的弊案有什麼樣的看法?

總統:我對於這樣的情況感到萬分的痛心。身為一個政務官,沒有謹守他的分際。這樣的作為,實在沒有辦法讓全民接受。(我最多就是管教部屬不力啦。)我們已經在發現事實的第一時間,進行了最嚴厲的處份,連他的尪仔標徽章都已經連夜沒收了。(我已經扁他一頓了。)並且請檢調開始針對裡面的不法情事進行調查。 (你們要再逼我,我就再繼續扁他扁到你們爽。)我們也會檢討目前的缺失,成立超然獨立跨黨派的總統府內狗仔隊,在新聞還沒爆之前就先把這些會被爆的狀況事先掌握住…

(作者註:這兩個例子,借用了最近發生的一些政治事件,不過內容純屬虛構,尤其是作者自己加註的旁白部份。要是猜中了政治人物的心聲,純屬巧合。)

看到這裡,很多人就會說,那我在採用一個計畫之前,先仔細地評估一下不就得了?幹嘛到後面才來做這些推諉卸責的事情?

未來的市場,未來的趨勢,其實都很難具體的預測。可以講出個大方向,就已經會被供奉為神諭了,例如有名的摩爾定律是指:『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,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,性能也將提升一倍。』可是知道摩爾定律的人,必不見得會知道要在20年之前就應該要投資英特爾(intel)。我可以斷言,人類將會越來越長壽,可是我就沒辦法知道,那家生技公司會因為推出長壽保健產品而大發利市。

大多數人在做計畫時,並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可以做出一套核能電廠事故應變計畫。所以當你嘗試著要準確預估未來時,有名的莫非定律總是會打亂你原有的規劃。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我們期望在事前就準確預測未來,或者最少做好應有的準備非常困難的原因。在這種時候,任何一個專案都會伴隨著一定的風險。需要我們在專案進行的過程中,隨時注意各項可能的徵兆來調整方向。

那只要做好風險管理就好了?這說來簡單。不過實行上很困難。因為風險常常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下累積下來。會害死你的,都是你信任的人。越是你的親信,位子做的越高,越有可能捅出大麻煩。當他講了很多好話,你也聽進去了,你就會開始擁有許多美好的期待。而當你越信任他,你就越相信他不會害你,這樣一來,你就會在沒有警覺的狀況下,喪失了管理機制裡面,直屬長官應該要盡的責任,而揹下超出你所預期的風險。

主管好大喜功,不切實際

當你坐到了很高的位子,所有的屬下在把訊息傳遞給你之前,就會先經過層層的整理過濾與加料。所有期待獲得好處的人,就會開始在你面前有意無意的歌功頌德,久而久之,很多人就會以為自己是天上神仙投胎。

特別是當你從一個職位高昇到另外一個職位時,再繼續不斷往上爬時,除了你的薪水會增加,頭銜會變大之外,你的自我,也會跟著不停地被放大。當人在順境的時候,不管做什麼,都會覺得意氣風發。

慢慢地,一個本來業績年年成長都有20%的人當上了主管,就會期待自己可以每年成長30%。去年增加了50%,今年就要成長100%。當你越沉迷在一定要成長多少幅度的想法之中的話,慢慢地,那種普通的報酬就不能滿足你。你會期待自己上場一定要揮出特大號的全壘打。也就是說,有些時候,整個公司的企業文化會造就好大喜功,不切實際的高階主管。

當你追求的是一飛沖天式的成長,而非穩健的改革時,你就要承擔比你預期要來得高的風險。在這樣的過程中,常常你會為了要推動這個偉大的任務,而完全不管風險,甚至會故意隱瞞甚至偽造某些事實,來加強你的說服力。

比如說:

  • 在競標專案時,業務經理對客戶拍胸脯保證,如果我們得標,這個案子的人力絕對沒問題,一定可以在時間內完成
  • 高鐵在2005年年底前一定可以通車,北宜高速公路一定可以在2005年年底通車
  • 某黨總裁發表告台灣同胞書:一年準備,兩年反攻,三年掃蕩,五年成功
  • 慈禧在請求義和團勤王之前,看到了神功護體,刀槍不入的絕世高手
  • 美國在攻打伊拉克之前,發現了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

沒有立下天大的志向,就不會擁有天大的成功。所以好大喜功並不見得不好。在企業經營時,一意孤行與擇善固執,其實是以成敗論英雄。經營一家企業,一定會有需要承擔的風險,因為風險的背後,其實隱含著豐厚的報酬。問題並不在於,你為什麼要去冒險,而是在於你在做判斷時,推論的過程到底是什麼,可能的風險到底是什麼,以及你是否已經真正做好了最壞的打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ins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